
書 名:《日本第一》
作 者:(美)傅高義
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
原作名:Japan As Number One: Lessons for America
譯 者:谷英 / 張柯 / 丹柳
這是一本37年前寫就,今年在中國出版并經原作者重新作序的“老書”。
書名為《日本第一》,作者是著名的東亞研究專家傅高義——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前主任。在上個世紀60年代,傅高義在日本居住了兩年,這短短的旅居生涯竟然讓之前對日本“一無所知”的傅高義,對日本產生了強烈的興趣。“日本這個國家使我大感興趣,超出我要搞的社會學概論范圍”,傅高義后來回想起那段經歷時如此說道。正是憑借著這種好奇心,后來傅高義不僅對日本的中產階級進行了專題研究,更是在1979年出版了一部全面描寫日本社會的著作《日本第一》。
現在的傅高義名滿天下,還著有《鄧小平時代》一書。《日本第一》曾在美國風靡一時,美國人確實從日本受教,至少學到了如何改善質量控制。“我感到本書曾對美國產生相當影響,因為更多的美國企業(yè)因此研究了日本公司取得高質量的途徑。此書在美國也促進了大家關于美國孩子為什么在國際成績測試中不能取得更高分數的討論。當日本公司在美國建立了制造廠的時候,許多美國經理與工人既因日本質量控制與效率的成功而感到印象深刻,他們也學到了日本人所發(fā)展的工廠管理方式。”
傅高義對日本成就的總結是在上個世紀70年代末所做出的。30多年后的今天,世界格局儼然已經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這本三十多年前的著作現在中國出版又有何意義?進入21世紀后,日本經濟發(fā)展速度的放緩,中國在經濟領域取得全球矚目的成就,曾經充滿的那股向日本學習的風氣,開始出現了某種微妙的變化。有人認為,日本人表面禮貌卻難以掩蓋對中國的敵視,因此應對其予以警惕;有人則認為,日本早已陷于政治和經濟問題中無法自拔,已沒有資格再作為中國人的榜樣。相比之下,那些認為應當繼續(xù)向日本學習的中國人則少之又少。那么,對于今天的中國來說,是否有必要將一個經濟指標上遲滯的國家作為轉型期可供借鑒的榜樣?
在新序中,傅高義專門解釋了這一點: “本書中我所描述的日本諸多強項,不僅對發(fā)展中國家,而且對于像美國和中國這樣的大型經濟體,迄今仍能給它們提供啟迪。目前,日本仍在一些領域表現出色,值得學習。日本人民收入相對均衡,只有較少的極端富裕或貧窮。日本非常富裕的人群不多,絕大多數家庭有著中產階級的收入。日本腐敗程度低,產品質量高端。日本醫(yī)療保健十分普及, 而且價格合理。日本犯罪率極低,民眾客氣有禮。日本污染水平較低,城市干凈。日本人民具有誠信,接受維護社會秩序的責任。同本書三十五年前首次出版時比較,今日日本的情況已大不相同。但本書那時所講述的日本做得很好的那些精華今天依舊還在,本書所講述的日本之成功仍然提供了值得大家學習的榜樣。”
傅高義認為,日本的成功起碼體現在七個方面。這七個方面包括:知識、政府、政治、大企業(yè)、基礎教育、福利和犯罪控制。這七個方面可以歸入三類制度方面,比如知識和基礎教育體現出日本在教育、情報制度上的成功;而政府、政治和大企業(yè)的成就,則可以歸類為組織制度上的成功;至于福利和犯罪控制,我們則可以將其看作是社會管理制度上的成功。
日本大企業(yè)的規(guī)模與我國大型國企相仿,也時常有政府退職人員進入大企業(yè)做高管,日本企業(yè)講究年資看重輩分,他們是如何避免官商勾結?如何晉升突出人才?如何避免庸才當道?在機構組織方面,日本企業(yè)和行政機構看上去層級森嚴而且流動性很低,供職于其中的職員和公務員大部分都是“終身制”。于是,很多人認為,這樣的機構制度會令組織陷入僵化,最后導致人浮于事。但傅高義卻認為,在這種組織制度下,職員或公務員才會為了避免被制度邊緣化,而更努力地奉獻自己的能力和精力,幫助機構實現發(fā)展目標。另外,在這樣的組織制度下,職員也會對組織更加忠誠,職員之間也更加團結,這有助于長期規(guī)劃和大型項目的實施。相反,歐美過于強調個人的組織制度,使得員工與企業(yè)或機構的利益很難保持一致,這也就不利于商品質量維持在高水平,長遠來看,也不利于企業(yè)長期目標的實現。作為一個亞洲國家,日本卻難能可貴地在社會管理上同樣實現了現代化。正如很多人所觀察到的,日本無論在環(huán)境管理、社會治安還是城市規(guī)劃上,都顯示出強大的組織能力。盡管,日本也曾經歷過環(huán)境污染的問題,也同樣遭受著犯罪案件的困擾。但我們不得不承認,今天的日本的確比大部分國家都要顯得更干凈、安全和井然有序。
就在《日本第一》出版不到10年的時間, 日本經濟即遽然陷入了衰退。直到今天,日本仍然未能走出衰退的陰影。在整個世界格局中,日本處于衰落之中。而這正顯示出,日本的發(fā)展模式本身也有許多值得反思的地方, 但是日本的現代化進程確實是有目共睹,即使在經過“失落的二十年”后依然是個現代化的國家,這位鄰居的得與失也許對一水相隔的我們最有啟示意義。